| 赵毅平:手工艺的产业化发展与当代价值(一)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专家名师
观点 | 赵毅平:手工艺的产业化发展与当代价值(一)
时间:2025-04-28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0      分享:

本文以福州地区三家代表性企业——精于传统造像艺术的琢一工艺品有限公司、规模最大的漆家具企业润坊文化公司、专注批量日用漆器的闽新漆器工艺品厂为例,试图从它们的业务方向和产品特色中,探讨当下福州漆器产业在产品方向、管理特色、生产工艺、市场开拓、设计理念等方面的地域特征,并一窥福州漆器在当下的多样性及其背后承继的地域工艺传统。同时,对福州漆器产业的现实情况进行讨论与反思。

作为拥有深厚历史与文化积淀的“中国漆都”,福州漆器在工艺品类、审美偏好、应用场景、市场类型等方面颇具地域特色。学者长北曾经在对比扬州和福州漆艺时这样概括:“以扬州为代表的江南漆艺为‘文人意匠左右下’ 的‘清新典雅’,以福州为代表的南漆艺为‘市民趣味孕育出’ 的‘奇巧新异’。”[1] 又因福州民间风信仰的兴盛、茶文化的大行其道,以及作为港口的优越地理条件和气候优势等,福州的漆器产业在当今呈现出独特的风貌。从20 世纪50 年代国营厂时期开始,漆器就开始了从手工艺向产业化的过度。而本世纪初漆器国营厂相继倒闭后,民间的从业者则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机制与市场需求中寻求漆器行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在本次调研期间,我们在福州走访了几个不同类型的企业,从它们的业务方向和产品特色中,可以一窥州漆器在当下的多样性和其背后承继的地域工艺传统。
福州琢一工艺品有限公司,以传统造像艺术的设计制作为主要业务,在领域内首屈一指;润坊文化公司是福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大漆家具企业,产品品类以家具及空间陈设和生活用品为主;而闽新漆器工艺品厂,主要批量生产日用漆器和佛龛佛柜等。本文主要以这三家企业为例,试图探讨当下福州漆器产业在产品方向、管理特色、生产工艺、市场开拓、设计理念等方面的现实情况,并对手工艺的产业化发展进行探讨。


一、多元的产品方向
当下福州漆器的产品类别较为丰富,应用场景也各有不同。福州当地的从业者常常强调漆器的作为一种表面修饰工艺的普遍适用性,即“万物皆可漆”。而对于企业来讲,面对不同类别的市场,它们的产品方向各有侧重。同时,会依据大漆的属性与优势,如脱胎工艺的轻便和可塑性,表面髹饰的多元表达空间,防水、防腐、防锈的功能性,其包含的文化属性等针对性地做出选择。


“至清乾隆年间,福州脱胎漆器独树一帜,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福州脱胎漆器回复了当时失传已久的夹纻乾漆脱胎技法,制造佛像人物。随着福州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对于漆器造像的需求随之增加,并因此推动了脱胎漆器的发展。”[2] 今天,在福州当地的漆器产业中,这一类的传统依然延续着。当地不仅有专注于宗教造像类的企业,而且与民间信仰相关的漆器产品和此类题材的漆画也仍有一定的市场。其中,福州琢一工艺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琢一),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琢一是一家以传统造像艺术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产品涉及佛教道教的各类造像、浮雕壁画以及宗教用具等。其官方网站也强调其作为“不断寻求创新突破的艺术品设计制作公司”的定位。公司在造像理念设计文化创意、宗教造像,以及工程施工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积淀,有过很多面向宗教场所的大型订单。在生产工艺技术类别方面,依托深厚的技术力量和艺术功底,琢一形成了比较丰富的产品线,除了生漆脱胎,还有莆田传统木雕、传统泥塑、琉璃、石刻造像、铜铸等造像工艺,同时可结合传统贴金、日本亚金和按金技术,以及各类彩绘技术。琢一在各类造像工艺和表面工艺制作方式、工艺之间的统筹搭配方面颇具经验,产品表现形式丰富并且多样化。(图1—3)


图片
  1. 《自性光明》,陈国勇,脱胎漆器造像
图片2.《幻化空身》,陈国勇,脱胎漆器造像
图片
3.《寻梦敦煌》,陈国勇,脱胎漆器造像
据称,琢一的脱胎造像最高能做到17 米,在体量方面颇具竞争优势。同时,由于结合了脱胎漆器、莆田传统木雕、传统泥塑和西方雕塑的技法和风格,其产品在造型设计上也有颇多新意。比如在公司展厅入口处的十二生肖拟人化的造像,就是当代的创新造像设计。


在当下的日常漆器用品中,家具可以算是体量较大、单价较高的品类。位于闽侯区白龙村的润坊文化公司(以下简称润坊文化)是其中的代表性企业。其拥有总面积6000 平方的独立厂房,在大漆家具方面为福州地区规模之最。其业务板块主要分为“艺术商业策划、艺术商业空间陈设、艺术文创、艺术品私人订制、生活美学产品研发与生产”等。


企业创始人周润达从2008 年开始尝试研制大漆家具,但据他回忆,当时大漆家具的市场并不好,公司主要侧重产品的研发。而近些年,大漆家具的接受度有所提高,经常会用在酒店、民宿、住宅和一些商业空间中。另外,从地域特色上来讲,因为福建地区茶文化的盛行,大漆家具比较广泛地应用在省内的茶会所、茶空间当中。这类客户往往会从润坊文化成套地购置产品,如茶桌、茶椅、柜子等。在福建以外的地区,大漆家具用于别墅类的住宅空间较多。由于大漆在功能上的作用已经完全可以被油漆等现代涂料所替代,因此,大漆在家具上的应用会更注重其自然属性、工艺特性和文化属性,价格也相应提高,消费群体有限。在润坊文化的展厅里,我们可以看到种类繁多的大漆产品,从偏重艺术性的漆画和漆装置,到漆桌椅、漆柜、漆屏风,再到尺度较小的茶台、茶盘、摆件等一应俱全。其家具产品使用了多种材料作为胎体,包括实木、复合板、实木与复合板结合、金属材料、高密度碳纤维等。另外,麻胎可以比较好地解决形体塑造的问题,同时避免开裂,在桌腿上应用较普遍。周润达说,在工艺上,福州漆艺的工艺种类比较多,之前他也在大漆家具上尝试过很多比较前卫的设计,但是因为“太超前”而“卖不动”。当下销售情况比较好的往往是工艺方面比较常规的、大众可以欣赏的品类。这类家具的形态上相对中规中矩,重在强调家具本身的材料和工艺,不在造型上做太多突破。展厅里的家具产品,表面装饰多选择较为抽象或简洁的纹饰,重在强调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而在闽侯县荆溪镇古山洲村,闽新漆器工艺品厂(以下简称闽新漆器)也有着自己较为擅长的业务方向。在闽新漆器工艺品厂的展厅里,除了福州传统的漆器类别,还陈列着大量的各色各样的杯盘碗碟,以日式风格居多,这些食器和饮用器具都应用了无毒无味的大漆原料。同时,大件的供桌、佛龛和佛柜也是其主营的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二、作为创作者的企业主
在福州漆器行业中,即便是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也往往是从创始者本人的艺术创作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他们或是因家族亲缘关系或由师承关系习得了相关工艺,或是具有艺术院校内艺术与设计相关的专业背景,因此自身就是企业产品在工艺和审美方面的主导者与把控者,而非单纯的“管理者”角色。因而,同时作为创作者与企业主的他们,在业界是否具有一定的地位与口碑,是否在产品的开发上具有基本功与创新能力,是否具有企业管理方面的能力,关乎企业的发展。在传统文化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时代背景下,漆器行业的企业主对外也往往倾向于强调艺术家、工艺师或者非遗传承人等身份,而相对弱化企业管理者的角色。


琢一的董事长陈国勇,出生于莆田雕刻世家,毕业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专业。他在工艺技能方面非常突出,因此身上拥有众多的标签,比如: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金牌工匠、福州市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等等。


因为出身木雕世家,又受过专业艺术院校的造型训练,他在形象塑造方面拥有过人的技能,且同时掌握传统的造像方法与来自西方的雕塑技法,创作上可以做到兼收并蓄,并能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他在脱胎漆器造像方面颇具探索精神,常常设计难度很高的造像。如展厅里陈列的一件菩萨造像,背后有一圈颇为繁复的九龙缠绕饰带,全部用脱胎技法完成,令人惊叹。(图2)这件作品的破损部分,也成为了陈国勇向观者证明其使用脱胎技法的绝佳证明。另外,陈国勇在2002年去敦煌莫高窟观光,被敦煌石窟雄伟的气魄和华丽而充满西域风情的塑像所震撼,随后便萌生了仿古设计之意。经过多次到敦煌考察和多年的摸索,他研发出一套通过髹漆技艺表现敦煌历经岁月和风沙磨砺后佛像的方法,其造像形象考究、效果逼真,色彩还原度很高。目前公司展厅中就有一套敦煌石窟造像作品展示。(图3)而他的仿古造像作品,曾获得2015 年首届中华佛教艺术精品展金奖。随后,这类仿古造像也成了市场的新宠,吸引了许多新的订单。


陈国勇在造像工艺和造型等方面的基本功与创新能力是琢一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不同体量的脱胎造像,适合使用阴脱法还是阳脱法,如何在制作过程中将造像合理分块处理,如何在取模时减少卡模几率,避免其破坏,都需要精心的设计和工艺经验。(图4、图5)对于如何制作大体量的脱胎造像,他在采访中表示:“造像大的时候,涉及雕塑的审美和里面的结构,因为到大的时候结构会不一样。就好比农村盖房子,盖个三层的小房子,泥水匠都能干,但是盖一座30 层建筑的时候,就得有个团队了,要有设计,要对力学等各方面有更多的考虑。”而以他为设计总监的琢一在这方面颇有所长。
图片
4. 琢一厂房内制作中的天王像
图片

5. 琢一厂房内工人正在制作造像脱胎部件

润坊文化的创立者周润达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进入漆艺行业已经二十余年。他最初学习油画,因为大漆便于做综合材料,表现形式多元,又可以从平面延伸到半立体和立体的塑造形式,所以又学习了漆艺。他于2001 年成立“周工漆坊”,早期从漆画板、漆珠、手串到茶盘都曾经做过尝试,直到一组百宝箱造型的漆柜的面世,迅速引起了市场反响。2019 年,他成立了润坊文化,目前公司的产品类别与其自身有很强的相关性。一类是较大量的大漆家具等产品,偏重于满足市场喜好;另一类则是作为“艺术品”的大漆作品,是周润达基于其“艺术家”身份创作的,用于表达其艺术观念与创作手法探索的作品。在润坊文化的展厅中,陈列着很多具有现代造型与色彩的家具,例如视觉上厚重如石材的大漆沙发、用不同色块拼接的大漆柜子、带有当代水墨风格的大漆屏风等。(图6、图7)据采访所知,公司的产品一般均由周润达完成设计,最为重要的表面肌理效果也由他来完成,工匠主要负责胎体制作、打磨推光等步骤。对于一些材料本身价值较高的实木家具,为了体现材质的特色同时避免出现开裂的问题,周润达会针对性地用大漆工艺进行局部处理。因此,对于产品审美与工艺的把握主要依赖他的判断,难以由工匠师傅替代。


图片
图片

6—7. 润坊文化展厅

周润达对外主要以“大漆艺术家”的身份出现在展览、媒体报道中,他的交往圈子中也不乏知名艺术家和策展人。例如,他曾与艺术家冷冰川合作,创作“青影”——法拉利授权款长桌套件,并曾与漆艺家汪天亮合作大漆茶器。周润达还经常参加国内外的艺术展览,例如,2017 年5 月参与第57 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官方主题平行展《记忆与当代》,其作品《无极》与徐冰、隋建国、谷文达等18 位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共同展出。在当时的采访中,他这样介绍自己的作品:“我这件作品叫作《无极》,讲的是文化没有边界,艺术没有边界。作品应用的大漆在中国有8000 多年的历史,大漆有很强的耐腐浊、抗酸碱的特性,有很强的包容心,它可以在任何的材质上可以附着,代表了我们中国人大度的气质……”[3] 对于润坊文化来说,周润达的艺术家地位是其产品艺术性及其价值的重要背书,因而,通过参与艺术展览等艺术圈的活动来强化这种身份和地位,是重要的品牌塑造方式。

闽新漆器工艺品厂所在的闽侯县荆溪镇古山洲村,曾经是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福州漆器行业产销聚集地之一。闽新漆器的经理李长敏是工匠出身,他从15 岁开始,就在叔叔李贞榕的古山洲联营漆器厂学习脱胎漆器技艺,学成后注册成立了闽侯县闽新工艺厂。1995 年,李长敏曾到日本学习一年,将配制无毒无味大漆原料的方法带回国内,以便更广泛地将大漆应用在日常所用的茶具和食器上。在工艺方面,他曾聘请了工艺大师高孔豪、李长光为驻场大师,在涂漆、罩明、彰髹、打磨、抛光等修饰工艺上接受其传技授艺,结合叔父李贞榕的“赤宝砂”和“罩漆研磨”技法,做出了“金虫”技艺。“金虫”,就是在上漆后的器物上撒上稻谷壳,待半干时把谷壳挑起,再髹饰面漆,打磨。这样做后,器物的表面光亮照人,看上去隐约间有被虫嚼食过的斑纹效果。目前在福州地区掌握这种技法的人凤毛麟角。[4]与周润达和陈国勇相比,李长敏并不具有“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传承人”这样的光环,因此也没有所谓的知名“作品”。相较于前两家企业,他的闽新漆器更倾向于以批量化产销为主的厂家,生产的产品多面向市场,更强调漆器的产品属性,价格更加亲民,并不刻意凸显艺术性或设计创意优势。(图8)


图片

8. 闽新漆器的日用漆器产品


作者:赵毅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杂志》资深编辑。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装饰杂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