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燕靖:新时代艺术发展的内生动力(二)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专家名师
观点 | 夏燕靖:新时代艺术发展的内生动力(二)
时间:2025-04-05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3      分享:
三、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与中华传统艺术观的联姻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着重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之中,是得益于艺术的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生产活动和审美意识形态。正因如此,艺术生产与审美活动形成的理论体系融合进马克思主义艺术观,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思想瑰宝。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艺术观在批判性借鉴和重塑人类艺术发展史观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价值的理论体系。该体系强调艺术本质、功能及美学追求等关乎我们如何看待艺术及其与现实联系的核心议题。因而,马克思主义艺术观为艺术家提供了方向指引,帮助他们通过艺术形式表达真实生活内容,并激励他们深入观察和理解生活,推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朝着更正确的方向发展与前进。
例如,延安时期的文艺创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渐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汲取民间智慧。1938—1940年间,延安文艺见证了人民文艺的显著发展。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推出的延安第一部大型歌剧《农村曲》深受群众欢迎。1939年,冼星海与光未然合作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1940年,茅盾访问延安并参与文学教育,其后创作了以延安生活为背景的多篇著名散文。同年,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以接地气的形式宣传抗战,其中《小放牛》是极受欢迎的剧目,巡回演出1400余场。这一时期的延安文艺活动不仅确立了党对文艺的领导原则,特别是关于创作源泉、主客体、原则等内容,而且展现了人民文艺的繁荣景象与延安文艺的蓬勃发展,为当代中国文艺事业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历经岁月的沉淀,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在中国历久弥新,这一艺术观的强大生命力,离不开其独有的特征分析与深入探讨,这种独有的特征归纳起来有三点要义。
其一,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展现了博大的开放性。作为长时间检验的科学真理,它持续地汲取并融合多样艺术实践的精髓,既凝练了马克思主义艺术的自有经验与成就,又广泛吸纳了其他艺术流派的积极进展。这种兼容并蓄的过程,正是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
其二,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在借鉴和吸收西方艺术及艺术观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对艺术的认识论。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马克思主义艺术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在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的道路上,马克思主义艺术观从认识论到实践论都展现出巨大的价值。
其三,多向思维性也是其独特魅力所在。现实生活虽为艺术的反映对象,但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却展现出远超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关于同一主题,不同时代、民族、国家的艺术家,甚至性格迥异的艺术家,其表达方式可能大相径庭,风格各异。这种多向思维性提醒着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要坚持发散思维,还要用长远的目光去看待事物,以体现艺术的多样性。
事实上,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艺术家们需要不断更新创作理念、方法和形式,以跟上社会艺术思潮的步伐。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催生了丰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与马克思主义艺术观中的多样性发展理念相契合。历史上,中国曾因“左”倾思想导致艺术内容和形式单一,但改革开放后,新的思维打破了这种僵化模式,在艺术多元化内容与形式表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罗中立的写实主义油画《父亲》,细致刻画了农民父亲的质朴与坚韧;张继刚的舞剧《黄河》结合现代舞蹈元素和多媒体技术,展现了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奋斗精神;吴为山的雕塑《大地之子》通过现代雕塑手法,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形象和现实主义精神。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体现了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推动了中国艺术的繁荣与进步。这些成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指导作用,并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了新内涵和使命,强调艺术应关注人民的现实生活,反映人民心声,激发创造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始终贯彻的一条主线。
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导向,旨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新时代艺术创作的核心是表现人民性,这与马克思主义艺术观中的人与艺术的关系相契合。艺术家应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通过自身的革新,塑造和培育新人。要深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推动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劳动者、建设者和英雄人物。成为真正的新人的标志是改变旧时代、创造新时代,是通过社会变革的伟大实践,实现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依此为据,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天人相感”“观物取象”等理念,强调人的情感体验和观察世界的独特方式,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形态,与马克思主义艺术观有相对联系。以中国古典乐论为例,“天人相感”贯穿其审美时空,崇尚“天人相感”“天人同构”赋能音律的和谐之美,古典乐论强调“和”的理念,将“五声、六律、七音、八风”等多种元素融入“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刚柔并济”的艺术形态当中,追求“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形而上境界,并通过“以人合天”“以天合人”的方式,达到“天籁”“地籁”“人籁”等艺术生命的理想境界,使音乐与人的精神情愫紧密相连,展现了音乐审美意象的现实写照。
对照而言,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时,其中并不存在所谓的“人学空场”。相反,马克思的人性观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基础,包括三点基本内容:首先,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剖析了需求对人性本源的深远影响,需求驱动行为和动机,并塑造本性和价值观;其次,分析人性的二重性,既包含自然性,也包含社会性,使人性复杂而丰富,用独特的视角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现象;最后,从人类的层面审视人性,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主观能动性,并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对人的社会属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此外,个体与社会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这一点,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乐论”所展现的“以人合天”“以天合人”的方式存活于音乐王国当中的图景,可谓不谋而合。
又如,“观物取象”乃《周易》之说,其蕴含着的艺术缘起观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中影响深远,所具有的“阴阳相合”通变思想与“天人合一”的认识思想,不仅启发了古代艺术对“物感说”的探索,还对“意象说”的兴起产生重要的启迪作用。由“观物取象”论延伸出的“意象说”是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思想的重要源头。数千年来,历代经学者研易而汇成“易学”巨流,显示出这一至今仍站在世界学术舞台中央的古老学说毋庸置疑的历史地位。以中国画历久而弥新的创作思想来看,传统山水画“观物取象”的境界,便是典型的凸显心融旷朗的意象世界。尤其是传统山水画淡雅表现的境界始终遵循“观物取象”与“立象以尽意”的艺术观。因此,山水画取材各异,但都不只是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更是画家主观审美与客观世界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意”与“象”的紧密关系。画家通过心源的抽象概括,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既展现个性,也传承古人的哲理智慧。明晰此理,寻象观意,则意趣与时风不同,正如“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这是传统山水画在深刻领悟“象”与“意”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审美理念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表达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起了“新国画运动”。在傅抱石、关山月等艺术家的推动下,传统山水画经历了深刻变革,成为人民和革命的艺术。这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融合了新的意识形态话语,可以说是“两个结合”的典范。再进一步探讨,可以发现新中国山水画体现了画家的“脊梁意识”(画家主体)和“江山隐喻”(图像呈现),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看方式,结合了革命和大众的图示表达,在传统文化的演进逻辑和转换要素上,将被经典化的艺术成果进行文化维度的根性呈现,而不是简单的图像符号叠加。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中重视人的情感体验理念如“天人相感”“观物取象”等,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实践思维方式及世界观察的立场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人性观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且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中的“观物取象”等理念相呼应,都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人性中的重要作用。此外,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提供了全面、历史地了解世界的视角,要求我们具备扎实的理论根基和实践能力,从而理解其精神实质并应用于实际生活。
事实上,当今世界文化与艺术互相依存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紧密,文化与艺术交流联系也更紧密。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必须对外全面开放,与世界各国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这就要求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实现认识观念上的转变。故而,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在当代的转化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需要从其中挖掘与当代文脉对应的逻辑,即对当代艺术发展具有丰富启迪和借鉴意义的思想理论,真正达至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与中华传统艺术观的联姻,使之成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与实践“三大体系”的发展目标。
结  语
归纳而言,从互补性的视角给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定位,可谓各有特点,但二者有机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质而言之,在当今中国,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相通和互补正发挥出作用,二者结合并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两个结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魂”与“根”,是凝聚起新时代艺术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强有力的发展基础。而艺术创作与艺术实践要有当代生活的血脉,在中国特别需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底蕴的这条“根”,以特有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激起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进而达于心灵,获得思想启迪和精神美感。从政治的高度审视,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的实践历程清晰地揭示了一个宝贵的经验:“两个结合”不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关键策略,还是新时代下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和根本指南。当我们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在中国稳固扎根、广泛传播并长期发挥引领作用时,不难发现,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印证表明,中华文明若想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发展,就必须积极适应人类现代化的趋势,勇敢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而这一核心就在于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两个结合”。具体来说,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内在逻辑。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将会与当代文化进一步契合,与现代社会更加协调。最终,那些跨越时空与国界,散发着永恒魅力的文化精神,以及蕴含着当代价值的文化元素,将会被我们进一步发扬光大,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这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还是对全人类文化多样性作出的重要贡献。
作者简介:夏燕靖,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研究杂志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